央视艺术人文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 Fine Arts In China 2022》聚焦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的时代之变、中国之进,深入提炼作品中的文化标识、当代价值、时代意义,以最前沿的数字技术,进行融媒体视觉探索,以科技助力艺术表达,打造影像化、数字化的美术馆。通过这些传播文化、记录变迁、诉说历史的中国美术佳作,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01 虾
齐白石1864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坞最普通的农家,乡间的生活和经年的游历后,他更推崇师法自然的真谛,他画土地里鲜活的生命与传统文人画家赏花折枝的情趣不尽相同。灵动的虾是齐白石生机勃勃的笔墨世界中的一员。齐白石画的虾与古人不同,他以淡墨勾染虾身,浓墨描绘虾头,让虾体轻盈透明,虾头坚实挺拔。看似寻常几笔,其实画得极慢。
02 万松烟霭
上世纪40年代,黄宾虹创作的《万松烟霭》墨法运用已近乎极致,为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树立了一座高峰。创作《万松烟霭》时,黄宾虹已年逾古稀,学画70年后,他似乎终于领悟到墨法的真谛,提笔落墨,笔下的成就将让他跻身为20世纪真正的大师。
03 记写雁荡山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传统绘画不受学生重视,国画家潘天寿因教学的事伤了心,他来到雁荡山写生。1962年潘天寿创作了《记写雁荡山花》,尺幅巨大,山岩坚硬,野花蓬勃,将雁荡山的磅礴气象传递给每一位观者。潘天寿用传统的山水花鸟展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其最高妙的地方是在画作中体现出精神气质的变化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04 奔马
在此之前,水墨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用途,能够表现解剖学意义上的真实;在此之前,中国人也从来没有这样画过一匹马,一匹行将破纸而出的奔马。它的运笔如此挥洒自如,仿佛须臾之间随性而就,它的细节又如此精到准确,仿佛心无旁骛的沉静描摹。这幅徐悲鸿创作的《奔马》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中国画技法和马匹扑面而来的生命力。
05 待细把江山图画
这幅《待细把江山图画》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中开创一代新风的扛鼎之作,它出自国画大师傅抱石之手,而解读这幅画的密码就藏在神奇的皴法之中。
06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
落成于1958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于天安门广场,是我们对英烈的纪念和无尽的缅怀。雕塑作品《胜利渡长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十件浮雕作品中体量最大的一件,渡江战役的波澜壮阔被定格在仅三十厘米厚的汉白玉之上。
07 洪荒风雪
画家黄胄青年时的一次西北探访中的一场偶遇,创就了新中国美术史上一幅难得的佳作——《洪荒风雪》。大笔晕染之下风雪纷飞,写实与写意之间,瞬间的情态、速度感乃至声音都被完整记写下来。
08 塔吉克新娘
《塔吉克新娘》是靳尚谊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几何搭建稳定的构图,用侧光构建强明暗,细腻的笔触下,用古典的油画艺术规律,描摹出一个普通中国人恒久的魅力。
09 太湖鹅群
1974年,55岁的吴冠中泛舟太湖写生,为了还原鹅群翻飞的瞬间,他下笔极快,用画笔形成非常多的肌理,勾出鹅群的动感,独特的色彩渲染太湖的风韵。吴冠中用起源于西方的油画,承载根植于东方的意境,《太湖鹅群》被人称作中国写意油画的突破之作。
10 天安门前
总有一个地方,是中国人合影的共同记忆。在时光变迁中,它定格下时代的烙印,这个地方就是天安门。油画家孙滋溪1964年创作《天安门前》,他用单纯明朗的中国式色块、红黄蓝的鲜明对比,让这幅油画中的建筑与人民都散发出中式审美中的和谐与生机。极具意味的一刻被定格于画布之上,激荡起中国人心底的温暖与骄傲。
11 流民图
942年,战乱里的中国烽火连天,饿殍遍野。农民失去土地,母亲抱着夭折的孩子,眼神是无声的控诉,控诉是望向天空的呐喊。画家蒋兆和创作的《流民图》在中国水墨画史上第一次如此浩大而悲怆地直面苦难,这幅水墨人物画全卷高2米,长27米,人物大小几近真人比例,它以写实主义的造型语言让战争的悲剧具体而真实。
12 父亲
油画《父亲》是罗中立创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1980年,油画《父亲》出现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会场。巨幅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度的真实,面对它,观众都被深深打动。这位饱经风霜却踏实乐观的普通中国农民形象一下子唤醒了每位观者对父亲的记忆。
13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1963年,李可染遍访祖国山河后用朱砂尽染山川大地,万山辉煌,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开启了中国绘画史色彩表现的新阶段与新境界,在中国画的山水画创作上是一个新的开拓。李可染是中央美术学院德高望重的教授,是令徐悲鸿、齐白石等人都另眼相看的新一代国画家。他游历写生多年,在自然下对景写生是李可染变革中国画的胆识,而他历经数年要找寻的是中国画传统在新时代下的精魂。
14 老子出关
两千多年前,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眺望东方,见紫气浩荡八千里,求教于老子。老子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便莫知所终。他将毕生所悟之“道”留在文字里,如流星划破人类思想史的漫漫长夜。墨是混沌万象,线是思接千古。画家范曾画过上百件《老子出关》,时间跨度数十年。在每一幅画作中,他不断尝试接近老子思想中的“道”,又把“道”反复融入画作与生命中。